老师,能将手机借我玩会儿吗?”“我的愿望是有一部能刷抖音的苹果”“大家开个热点一起玩王者荣耀吧”……对连续三年在不同山区支教的江苏支教志愿者董擎来说,这样的对话,既熟悉,又刺耳。7月30日,扬州大学公布的一项针对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状况的调查显示,长时间玩手机已成为乡村少年的“流行病”,“手机带娃”在留守家庭越发成为普遍现象,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新痛点。

调研显示,在12-16周岁的留守儿童中,42.7%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超过77.3%的孩子经常手机上网。此外,不少地区,乡村儿童的上网时间竟然高于城市儿童,尤其留守家庭的上网数据更是触目惊心。

“部分地区有超过31%的留守儿童暑假期间每天耗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更有接近15%的孩子,每天上网时间超过四个小时。”调研指导教师刘斯文介绍说,刷视频、打游戏和网聊三项占据了孩子们90%以上的上网时间。

“14-16周岁的青少年是手机成瘾症状的“重灾区”,调研志愿者韩宁介绍说,该年龄段正是孩子成长的“叛逆期”,以“暑假期间每天上网次数超过三次或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为判断依据,48.3%的留守儿童高度依赖手机。

据了解,留守儿童的手机一般都是在外务工的父母买给孩子的,为的是方便通话交流和远程监管。因此,“手机带娃”成为留守家庭的无奈选择。但对当下很多中小学生说,手机却成了他们的电子玩具。“绝大部分的留守家庭,属于隔代教育。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身体状况较差或缺少教育方法等原因,老人们普遍不懂智能手机,也没办法管好孙辈。但给一部手机,不吵不闹,可以省很多事。”贵州省八河小学校长张余直言不讳。

“吃饭、走路、上厕所,甚至睡觉,手里也紧握着手机。”安徽省金寨县周集村有超过70%的家庭父母在外打工。返乡民工罗大洪说,以前暑假,孩子们玩九宫格、躲猫猫等游戏,寨子里非常热闹。现在很难看到他们嬉戏打闹的身影。最常见的景象是他们一言不发地盯着手机,别人打招呼都很少理睬。

2017年,中国少儿编程网与国际计划组织在陕西淳化县的两所学校做了针对留守儿童及的女童科技行活动,希望通过这种尝试去让孩子更多的了解互联网知识,了解游戏,认识到除了玩游戏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脑手机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学习编程,自己制作游戏等。在学习中互相交流,组建团队,一起解决问题,提高自信,敢于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让女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感,体会到自己并不比男孩差。

贵州省八河小学校长张余说,学校对上网成瘾的教育工作要从孩子扩大到家庭,只有祖辈等实际监护人懂得移动互联网知识,意识到“手机看娃”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够有效发挥监管和教育引领作用。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禁止任何网站及个人进行转载。

   口袋儿题库-青少儿编程自测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