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90分钟的Python纪录片于8月29日发布,堪称一部编程语言发展的史诗级作品。影片不仅获得了Python核心开发团队的大力支持,更在EuroPython、PyCon Greece等全球顶级Python技术大会上进行了特别展映。

纪录片以恢弘的视角,完整呈现了Python从无到有的传奇历程。上世纪80年代,在阿姆斯特丹国家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CWI)工作的Guido van Rossum,参与开发了以教育为目的的ABC语言。虽然ABC最终因分发困难而未能成功,但这段经历为Python的诞生埋下了种子。1989年的圣诞假期,这位年轻的程序员为了解决工作中的自动化需求,创造性地融合了ABC语言的优雅设计和C语言的实用性,孕育出了Python这一划时代的编程语言。值得一提的是,Python这个充满幽默感的名字,正是源自Guido对Monty Python喜剧团的热爱。

影片详细记录了Python早期的艰难起步。最初的分发方式相当原始,用户需要通过Usenet新闻组下载21个独立文件片段,再手动拼接成完整版本。1994年,第一届Python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Python社区的正式形成,这是Python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Guido移居美国并加入国家研究创新公司(CNRI),Python获得了更稳定的发展环境,也确立了以Guido为核心的"终身仁慈独裁者"(BDFL)治理模式。

纪录片特别突出了Python在科学计算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凭借出色的可读性和开源特性,Python迅速成为MATLAB等商业软件的强劲替代品。随着NumPy、Pandas等专业库的出现,以及Anaconda发行版的推出,Python在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领域确立了不可撼动的领导地位。Dropbox、YouTube等科技巨头的成功应用案例,更是证明了Python在商业开发中的强大实力。

然而,Python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影片真实记录了Python社区经历的两次重大危机:从Python 2到3的艰难过渡耗时长达十余年,远超预期;而围绕"海象运算符"(:=)的激烈争论最终导致Guido在2018年辞去BDFL职务。这些挑战促使Python社区进行了深刻的自我革新,最终形成了由五人指导委员会领导的新型治理模式,实现了从个人领导到社区共治的历史性转变。

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关于开源文化、社区治理和技术演进的生动教材。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编程语言如何从个人项目成长为改变世界的技术力量,以及在面对挑战时,开源社区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创新能力。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禁止任何网站及个人进行转载。